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36章 大丰收(为烟灰黯然跌落白银大盟加更7) (第2/2页)
合开始称重。 “上次他们说能多一斗,安北兄,若能如此,你就要青史留名了。” 青史留名? 沈安矜持的道:“只是为大宋做些事罢了,哪里值当青史留名。” 留名吧! 嘉祐七年,沈安制肥,亩产增一成,海内欢呼。 先称的是普通田地收的麦子。 这个速度很快,连续三亩地称下来,有人说道:“郎君,一石一不到。” 沈家庄的地还算是不错,一石一的产量也算可观。 沈安点头赞道:“都是勤奋的。” 将军的本职是保家卫国,文官的本职是治理国家,工匠的本职是打造器具…… 农户作为大宋的根基,他们的本职就是种地。 被人夸赞本职工作干得好,庄户们都有些得意和赧然。 开始称那三亩地的麦子了。 一袋袋的麦子被称重,然后记录。 “三亩地分开称。” 沈安很轻松,赵仲鍼很纠结。 “究竟能有多少?” 他坐不住了,一会儿过去看看称重,一会儿回来长吁短叹。 他也进入角色了。 历史上的几年后,他登基为帝,然后就心急如焚的准备革新。 这般急切从何而来? 眼前就是答案。 “他们说大宋稳的很,辽人不敢南向,西夏人自顾不暇,交趾俯首,大宋能太平一百年。可弱小本就会被欺凌。今日这里造反,明日那边造反……如今人不多,看似不打眼,可以后呢?” 赵仲鍼的呼吸有些急促,“官员越来越多,军士越来越多,耗费越来越大……钱粮从何处来?还得从百姓的身上来。可百姓本就生活艰难,怎能肆意盘剥?” “冷静。” 沈安很满意他的态度。 大宋的问题就是这个。 “大宋的问题就是日益增长的耗费转变为盘剥百姓的理由,解决了这个,再加紧cao练军队,这样的大宋谁能敌?” 沈安劝慰了他几句,稍后那边出结果了。 被一群人簇拥着的庄老实在哆嗦。 那一群人识字的也在哆嗦…… 什么意思? 你倒是给个话呀! 哆嗦个什么? 赵仲鍼仰头,阳光渐渐灼热。 你这是大白天遇鬼了吗? “郎君……” 庄老实一声喊,感觉有些悲痛。 老子还活着呢! 沈安没好气的道:“报来。” “一石……一石三还多……还多……” 沈安愕然,但神色却很平静。 我曰…… 竟然增收那么多? 大宋的土地就那么多,自耕农的日子为何不好过?就是因为土地的产出不足以养活一家子。 而肥料作为增收的利器,在后世广为人知,无比重视。 可现在的肥料能有什么? 现在的关键是种子。 占城稻进入大宋后,在南方迅速普及开来,这就给人口爆炸提供了基础。 华夏自古人口爆炸都是在粮食能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若是粮食产量不变,土地数量不变,几十年后自然就养不活那么多人…… 然后就是民不聊生,内乱开始。 大宋得了占城良种之后,粮食产量迅速攀升,这就给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时至今日,人口膨胀的速度已经抵消了粮食增收的部分,而人口还在增加…… 三冗是个大问题,可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粮食不够。 每年都有人造反,现在只是小规模,为何? 因为现在的粮食多多少少还能保证不饿死。 再过几十年,人口继续膨胀,而粮食增长却乏力,会带来什么后果? 百姓活不下去了。 咋办? 造反! 几十年后的徽宗时期,造反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这里面固然有君臣脑残的因素,可根子还是粮食不够吃。 粮食,从一开始就是这个老大帝国的痼疾。 赵仲鍼嗖的一下就冲了过去,然后一把抢过那张记录的纸。 他跟着沈安学过心算,所以在庄老实递过毛笔时粗鲁的拒绝了。 他从上面开始看起,一袋袋的重量此刻重若千斤。 数字不算多,按照他的心算水平应该很快。 可他仔细的在看着,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他的呼吸有些急促,突然抬头看着沈安。 “安北兄……” 沈安矜持的道:“多少?” 化肥的作用有多大? 尽管会造成什么土地板结,可没有化肥,后世的十多亿人口就会饿肚子。 而这个金肥丹就是土化肥。 赵仲鍼激动的道:“一石三还多五升……安北兄!” 周围的农户已经是呆住了。 “一石三多五升?” 有人哆嗦着说道:“那边是一石一,这边多二斗五升……我的天……” …… 感谢书友“疯阅青九”打赏盟主,青九是仓库的老盟主,感谢。 最后一天月票双倍了,有月票的书友,恳请投给大丈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