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_1065【终章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065【终章四】 (第2/2页)



    五子就更不得了,小学毕业有文化,又自己肯学肯钻研,已经是印染厂的大师傅,一个月八两银子的工资。就连东家都对他客客气气,见面先是递烟,还得尊称一声。

    城内外的地皮愈发紧张,新修建筑全是楼房。

    李老汉去过小儿子的新房,比拆迁分到的更气派。就是儿媳脾气太怪,经常给他气受,气得李老汉没住俩月就回农村。

    对此,李老汉也不声张,逢人就说儿子儿媳孝顺,是自己住不惯才搬回来的。

    村民都羡慕他有福气,儿子个个出息孝顺,女儿们也都嫁了好人家。

    晨光熹微,李老汉扛着锄头出门。

    已经年过古稀的妻子喊道:

    李老汉回头说:

    妻子没好气道:

    李老汉咧嘴直笑,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

    妻子立即冲长子房里喊:

    长子叫李大同,取名的时候,有人提醒他犯忌讳,说大同是朝廷的国号。但李老汉硬要取这名字,说大同是人人有田耕、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这种好词儿不会犯忌讳,果然官府也没派人来追究。

    李大同睡得迷湖,被叫醒了心情不好,一路滴滴咕咕追上去。

    李大同问道。

    李老汉说:

    李大同无语道:

    李老汉怒道:

    李大同不再说话,打着哈欠往前走。

    父子俩围着稻田转悠,走了二十分钟,还真发现一片倒伏的水稻。

    李老汉得意洋洋。

    李大同服气了,嘿嘿笑道:

    父子俩一起下田,李老汉用锄头,把倒伏的水稻勾起。李大同跟在后面,用稻叶子进行捆扎,倒伏的水稻一排排被扶正。

    直干到八点多才完,李老汉扛着锄头回去吃早饭。

    走在田埂上,李老汉看着青黄相间的稻子,喜滋滋说:

    突然,远处有人敲锣跑过。

    李老汉滴咕道:

    父子俩回到村口,只见人人惊慌,还有两个老人在哭泣。

    李大同过去问。

    那人回答:

    李老汉没读过书,听说跟皇帝有关,连忙追问:

    那人解释。

    李老汉如遭雷亟,脚步踉跄差点摔倒,嘴里反复念叨:

    李大同说:

    李老汉

    毫无征兆的情绪爆发,冲着儿子嚷嚷:

    李老汉说着说着就蹲下,脑袋埋在双膝间哭泣,哭得泣不成声。

    上次哭得如此厉害,还是在诉苦大会上。

    李大同扶着老爹回家,发现老娘也在哭,家里两个没上学的小孩正好奇看着。

    老娘一边哭,一边诉说往事。

    说她在老家也有几亩薄地,水旱蝗灾齐至,一家人逃到南京投亲戚。又说亲戚靠不住,只打发了一碗粥,她全家在南京做乞丐,还被本地乞丐们欺负。

    老娘越说哭得越厉害,最后眼睛都哭干了,抽泣哽咽道:

    李大同看着哭嚎的爹娘,他无法理解这种情况,老皇帝没了,换了新皇帝就是,怎么跟天塌下来一样?

    他把孩子叫来吃早饭,然后扛锄头去菜地除草。

    路过几户人家,但凡家里有老人的,总能隐约听到哭声。

    中午除草回家,李大同发现午饭已经做好,却不见自己的爹娘,他问妻子:

    妻子回答。

    李大同问。

    妻子解释道:

    李大同顾不上吃午饭,扔下锄头就追去。

    一路上,李大同遇到好几拨老人,其中也混杂了一些年轻人。

    玄武湖边和长干里,那些贩布的店铺,麻布已然卖脱销。好多老人,是用自家纺的麻布,批戴在身朝南京城前进。

    看守城门的士兵,都不知道该不该拦,四里八乡涌来这么多人,搞不好会在城里闹出事情。

    但他们又不敢拦,甚至不敢责骂,因为这些都是来给皇帝哭灵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