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1章 我支棱起来了!(求订阅~月票!) (第1/2页)
,百万调音师:我只好亲自上台了! 彻底写下标题后,李少杰的呼吸都急促了一些。 最近,似乎总有回忆不断的闪过。 这次与荣赞教授的对话,李少杰非常的触动。 眼中光芒不断闪烁着,但总还是有些犹豫不决。 像是.....恐惧? 或者应该说,更像是心累。 或许,曾经的自己,天赋异禀,光芒闪闪,让很多人都羡慕自己。 但.....终究还是有些退缩,有些心灰意冷。 于是,选择在自己最为前途远大的时候,悄然隐匿,选择做一个小市民。 很多事,自己只跟老婆说过,再没有第三个人知道一些事情。 放下手中已然布局好框架的《敦煌·慈悲颂》。 又拿出了抽屉中的一本报告。 这是自己在刚上高中时,就读过很多次的报告,其内容,深刻影响了李少杰之后的一些观念。 那是关于在延安的一场文艺座谈的报告。 发言,震聋发聩!! 所谓的艺术,本身就是有其【阶】段等【级】的。 服务的主体...... 也不一样! 回想历史,再看现在。 文艺界,本就该是一种.......发声筒!! 曾经的苏区,人民艺术无比的璀璨,精神文化享受富足。 无数文艺工作者走入群众中去。 文艺作品,可以做到的东西甚至难以想象。 或许很难想象,曾经,就有一伙子大众看了一部歌舞剧。 当时就打了一身鸡血,气的浑身肝颤,别说其他群众丢石头了,甚至有老太太跳过来,给演反派的艺术家咔咔俩大耳雷子。 这只是演戏,懂归懂,气归气。 可是气归气.....真是没处泄火。 于是,打了鸡血的群众,当时就融化了隔壁地主。 地主老财们当晚就无了。 很小的时候,李少杰在看书的时候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校长安排“重庆号”堵人。 结果呢? 一名老总,带着敌人,去j放区看了一场话剧。 当天,士兵痛哭流涕,当晚,boss便悟了,决定干点猛的。 天下何人不通.......?! 听过这个故事后,李少杰便对文艺,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并且逐渐崭露天赋。 但这条路,不好走。 当学的越多,明白了越多后,心也就越累。 整个市面上,充满了一种带路文艺! 长久以来的潜移默化,不断割裂着群众,传播着扭曲的价值观,也不断挤压着红心文艺工作者作品的流传空间。 在娱乐演变,经济进步中,人民越来越富裕。 但这,也从以前的“农”“工”,逐渐出现了更多细致划分,不同经济能力的群体。 物质富足之下,本该追求精神富足......却在一些人刻意为之下,潜移默化的进行着概念的偷换。 娱乐越来越小众化,娱乐时间越来越碎片化。 两方夹击,并在推波助澜下,娱乐,也变得越来越肤浅化。 文艺,本该是开放思想的。 寓教于乐! 是的,一开始的人民艺术,发展的初衷,其实就是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 【老百姓不爱听大道理,但是爱听戏】 但本质,一定是回归于思想的开拓。 李少杰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尝试。 要想实践这些,本身就需要巨量的知识。 老百姓,可以不懂,可以只看第一体验。 但创作者,不行!! 既要保证优秀的艺术性,更要保证通俗易懂,富有思想!! ...... 可到了现在,总有人觉得一些艺术家高高在上,高雅低俗之说大行其道。 但其实,并不是文艺工作者脱离了群众!! 就比如,现在很多的群众,看到了一些看不懂的东西,尚未发言,便有导演急匆匆站出来大声叫嚣“观众不懂,那是他们水平不够”。 于是,群众便会觉得,哦,你们高雅的东西我们欣赏不来,我俗。 更加割裂了。 审美是有高低的,而大众群体太大了,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在艺术上的审美都极为高级,艺术本就不需要懂,第一体验觉得棒,那就产生了兴趣入了门。 之后,慢慢探索感兴趣的东西,慢慢的听故事。 共情。 任何艺术都会遇到一个问题。 一开始或许难以接受,但只要接受了,会发现越来越棒,越来越好。 艺术就会变得并不难懂。 只是需要那么一点点的时间,一点点的耐心。 但就在时间碎片化的如今,就在这个当下,跳出来了一群生意人。 他们用“大众”当借口,来包装“肤浅”,绑架民众。 将“粉饰成大众的肤浅低俗”伪装成大众作品,挑拨所谓的“雅俗之争”。 走入人民群众,不代表要低俗,不代表要肤浅。 因为,俗,是通俗。 并非是低俗!! 曾经的苏区,每一个人都是艺术的创作者。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现在,看起来也一样。 文艺创作门槛越来越低,几乎快要不存在了。 但这不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文艺工作者”。 这只是生意人粉饰包装后的烂人,不仅输出的价值观扭曲,还夹带私货,恰烂钱。 抄袭,敷衍,应付,摆烂,抄袭,抄袭,抄袭。 甚至出现了古风圈的一些人,或是各种裁缝等等等的所谓“大众热歌创造者”。 这些牛鬼蛇神,大行其道! 文艺工作者确实是要走入群众,但也要维护其基本的专业素养,不能用所谓“人民”“大众化”去包装自己。 “大家都喜欢不就是好的?你管他抄不抄?” “大众又看不懂,你讲那么专业干啥?能火就行啊,恰饭啊!” 民间艺术家,不代表就一定要“没有专业知识”。 更不代表可以肆无忌惮的抄袭! 李少杰正是生长在这个时代的。 天才,思想觉醒的都早。 横向看,一起学习长大的同学都看起来萌萌的。 出国学习音乐,更是感到了一种本质的孤独感。 周围......没有志同道合的人。 看着一些浑浑噩噩,甚至是和自己想法相悖的同学,没法感到不累。 尝试坚持创作? 要么就是面对一些牛鬼蛇神的打压,要么就是与那些被带歪了的所谓“主流大众”的审美不符。 以前的创作尝试,前有敌,但后有根基支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