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六章 幽州的交换生 (第1/2页)
,耕耘贞观 柴米油盐酱醋茶,便是李泰的行政纲领。 随着煤炭行业在自己手中完成整合,整条产业链从矿石采集,到最终的出售煤炭本身,完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生产链条。 从此便是能用更低价更优质的煤炭去占领市场,以及培养更多煤业方面的人才。 对李泰来说,仅是一条产业链自然是不够的,更准确得是自己需要得是一个可复制的产业链条,这样才能够由这些产业链条形成真正的工业体系。 这样自己才能让煤成为柴的替代品,向整个大唐慢慢遍及。 当然,李泰清楚,这些煤炭产业弄起来,能营利的现在也就是那些人口密度较大的渭河周围的城市。 那些人口低于一定的程度,或者没有道路或者河流,纵然煤炭的价格便宜,但算上运费,也不是一般百姓能消费的起的。 不过,对现在的李泰来说,最重要得并不是把这种模式向全国推广,而是借助这模式尽可能培养足够的熟练工人,以及以及积累相关的技术经验。 毕竟只有整个煤炭产业具有可复制性,那向全国推广时就会轻松很多。 当然,李泰最希望朝廷的钢铁行业能给自己掌握,从而形成哪怕最初步的煤钢混合体。 但就现实来说,盐铁两项国家专营,自己不可能无端端拿到手的。 不管怎么说,随着三月份的到来,整个朝廷陷入到了最安静的境地。 没有谁再关心分封,也没有谁再来算计,因为整个朝廷全部都为了顺利春耕开始运转。 莫说百姓在这时候忙得没休息,就算是官员也一样是脚不沾地。 在繁忙工作中,整个大唐可谓欣欣向荣,都在无比辛苦劳作。 “我们还是要种田啊!”来到幽州的刘仁轨,在这时候忍不住吐槽。 对比起那些从幽州换到高陵的学生被丢到郑白渠项目的施工现场搬砖,而来自高陵的学生来到幽州后,所拥有的任务一样在种田。 “还好!”王玄策一脸从容道,“我们只是撒草种,不需要去像种植粮食一样去管理。 等到它们长高了,就去割一茬,等到它恢复了再去割一茬。 然后挑选出最适合的草种卖给那些游牧的异族而已,这可比种田轻松多了!” “是是是!”刘仁轨感叹道, “没想到当初越王在朝廷上提出来的牧草政策,居然已经在幽州这边进行尝试了。 在高陵时我压根没见到这些,还以为当初的越王只是说一说而已!” “牧草计划?”王玄策听到刘仁轨的话愣了楞,好奇道,“什么牧草计划?” “就是控制北方异族的一种手段,当初虞国公和魏秘书,因为怎么样安置东突厥的事情进行了争论,最后越王便是提出了这么一个计划。” 刘仁轨解释着说道, “让异族不再逐水草而居,而是让他们定居下来,看起来已经在幽州这边开始试行了。 好了,这些草种撒完,回去了!” 说实话,相对来说培养草种算是最简单的活了。 即使如此,第一年看着这些可以拿来做耕地的土地,大面积的用来进行这种草种的培养。 说实话,很多种田百姓还是很心疼的,甚至如果不是李淳风强行通过命令,这么干怕是会被庄稼人给打死! 但没办法,这种东西终究是要进行试验的。 如果不进行大规模的实验,采集到详细的数据,那根本就没有办法从中挑选出最适合牲口食用,且产量最佳的草种。 因为是为了模仿在自然环境下,这些牧草的成长状态,所以也不需要怎么样进行照顾。 基本上撒一把草种,自然生长就好,所以,今年的耕地只能当做休耕了。 这时候,最重要的倒不是照顾本身,而只是需要定期记录各种数据就好。 所以长安来的这一批交换生,基本上都放在这项目了。 等到一行人完成撒草种的任务,回到幽州学府中,李淳风倒是在这时候找上了两人。 毕竟李泰在信中说了,要多多照顾两人,所以李淳风自然听话。 “祭酒,您找我们二人有事?”两人回到了学校,便是第一时间被通知李淳风来找了。 “坐下坐下!”李淳风从容的招呼两人道,“这次找你们来,是因为学校准备尝试在津口附近养殖些可食用的水草,便想问问你们这批学员感兴趣吗?” “可食用的水草?”听到了李淳风这话,两人都不由面面相觑没想到这东西。 “越王来信里面提到的!”李淳风道, “寻找一些最好鱼跟人都能够食用的水草,培养起来之后或许能够作为海边的菜蔬食用,毕竟能够节约一分耕地粮食总归是好的。 更重要得是,越王提议将来拿下高句丽,那这片海洋也算合围起来,这整个能成为一个巨大的养鱼池塘。 到时候说不定能研究一下人工养鱼,就跟种田也一样培养出一些味道鲜美的鱼来。 而要养活这些鱼,那就要准备好这些鱼的伙食。” 说实话,对李泰的提议李淳风虽感觉李泰有些像疯子,毕竟鱼不够吃直接就捕鱼好了,何必还要去慢慢的培养,大海这么大,难道还怕这些鱼给捕杀干净了。 但没有办法,李泰就是喜欢这么一个调调。 先是弄出粮食,然后用粮食去进行养殖,比如当初的养鸡,现在的牧草计划,以及这么早规划所谓的渤海养鱼,差不多都是一个道理。 “拿下了高句丽吗?”王玄策与刘仁轨都不由几分的发蒙,这问题他们可从没想过。 毕竟自从高句丽独立以来,隋朝为了将它重新纳入华夏版图,几乎是进行了三次征伐。 而三次后整个隋朝就散架了。 这样的情况之下,唐人对高句丽多少有几分心理阴影的。 某种程度来说,李世民打东突厥几乎没什么阻止,但如果是打高句丽的话,阻止的人绝对是前赴后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