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一章,价比黄金的药【五更,求首订】 (第2/2页)
一串英文的,指头大小的玻璃小瓶,询问陈浩究竟是什么东西。 这第三样东西,可是价比黄金的。 陈浩笑问道:“听说过盘尼西林吗?这就是。” “什么,这就是盘尼西林?”一向态度平和的老总面露惊容,大声的问道。 众人的目光顿时又被吸引了过来。 忽然有人问道:“盘尼西林是什么?” 八路军是穷,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孤陋寡闻。 刘师长解释道:“盘尼西林是目前最好的消炎药,无论是感冒发烧,还是受伤后伤口发炎,只要注射一针都能解决。 只是盘尼西林生产的剂量很少,在市面上流通的就更少了,这是一种价比黄金的消炎药,一支就能卖到一根小黄鱼。” 在战争时期,关于武器的新发明和新技术往往会层出不穷,如机关枪,导弹等等。 整个二战中最亮眼最有价值的发明,却属于后勤保障类的医学发明:盘尼西林。 盘尼西林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 其实青霉素在一九二八年的时候,就已经被科学家发现了。 但是出于工业化以及规模限制,再加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配方。 因此当时的药厂还不具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盘尼西林的能力。 在1943年时的漂亮国,每一剂青霉素的价格高达三十美元,也就是二十多克黄金的价格。 即使到了1945年,盘尼西林开始普及时并应用于大众时,一剂青霉素的价格也在6美元左右,相当于华国的14块大洋。 在四五十年代经济最为发达上海,普通工薪阶层的工资为5-10块大洋。 也就是说,这些普通的工人累死累活干一个月,也凑不够买一支青霉素的钱。 此时是一九四零年,在华国盘尼西林只有少量的存在,往往只会出现于黑市,一支盘尼西林,就能换一根小黄鱼。 许多干部们之前还不了解,此时听了刘师长的解释,才明白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物资。 一支盘尼西林换一根金条,贵吗? 或许许多人都觉得贵。 可若是换一条命呢? 军人打仗,负伤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此时医疗条件不好,伤口发炎是有极高致死率的。 一旦伤口化脓发炎,往往只能采取截肢的手段保命。 但还是有更多的战士,因此而丧命。 “这样价比黄金的药品,你带来了多少?”左副参谋长热心的询问。 他知道这种药品很少,非常难搞到。 所以内心的期望并不高,有一二十支,他就很高兴。 如果有一二百支,就相当于能救下一二百条性命,那就更好了。 “不多,也就一万支。”陈浩竖起了一个手指,笑盈盈的等着看众人吃惊的表情。 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他为全球变暖贡献了一份力量,许多人吃惊的倒吸一口凉气,都怀疑自己是听错了。 一支就能换一根金条的珍贵药品,这就跟大白菜似的,直接弄来了一万支? 听着就像天方夜谭。 老总的心脏都咚咚咚跳的更快了,不敢置信的问: “真的?有那么多药,足可以挽救成千上万条性命。” 左副参谋长等不及陈浩回答,跑出了百米冲刺的速度,直接闪到了放置纸箱的马车旁。 他的目光扫过已经打开的纸箱,激动的声音都发颤: “老总,是真的。” 老总看陈浩的眼神,稍微又有了些变化。 得到证实,即使之前对陈浩的能量,他们内部都有很高的预估。 但此时还是再次刷新了他的认知。 这么多药品,就是南京的委员长出面,恐怕也很难搞到。 除非陈浩背后的能量,已经突破了青霉素工业化生产的瓶颈,可以容易的大量生产了。 若是这样,他们八路军算是得到宝了。 震惊过后,老总放下了手头其他的事情,拉着陈浩要找他细聊。刘师长跟着作陪。 左副参谋长亲眼见着,后勤科的人把各类物资归落好,心里面才踏实了。 众多干部没了热闹可看也都往回走。 自打陈浩来了,他们见识的新奇玩意,比过去几年都多。 有人说道:“咱们陈顾问是真有钱啊,十个防空导弹,顶得上五千只机关枪。一万支盘尼西林,又相当于一万条黄金,咱能买得起吗?” 这话问到了关键点上,众人心中一震,别说一万条黄金,就是一千条,一百条,八路军现在也没有。 根本买不起啊! 炮兵团长吴子亭故作轻松的说:“陈顾问不是要古董吗?咱们最近大力收集下,好像收集了四百多件吧。” 了解实情的一个参谋苦着脸说:“那也不够,这次的货值比之前的多几十倍,古董的数量不也得翻个几十倍啊!除非是更珍贵的古董。” 现在是好东西摆在面前,人家放宽了条件,打了大折扣卖给他们,他们还买不起。 让人有一种rou到嘴边了却吃不着的感觉。 众人都愁眉不展,吴子亭却难得激进了一回,说道:“没有古董,咱们想办法搞呗。 有枪有弹有炮,咱们现在啥都有。打下一座县城来,我就不信还弄不了千八百件的古董。” 他这话一出,很多人心中一动。 想到,最近接受了那么多武器弹药,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 主动出击打几个据点小镇,相较以前来说可轻松太多了,难度直接下降了好几个等级。 调动几个主力团,收复一两座县城,不是没有可能的。 相比八路军控制到农村,县城里的有钱人更多。好的古董那都在有钱人手里。 到时候不管是查抄逆产还是赎买,总归是更容易凑齐陈顾问所需的古董。 有个参谋提议道:“那,咱们跟老总请示一下,再研究具体的行动方案。” 众人都认同的点点头,发挥主观动能性想办法,为组织分忧是对的。 可是也要遵守组织纪律,调兵打仗还是要服从上级的统一安排。 吴子亭着急的催促道:“既然是你提的,那麻烦你跑一趟吧。我们到作战指挥室里等你的好消息。” PS:五更结束,两万字奉上。 求推荐票,求月票,各种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