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三章,药太贵了,这是真的吗?【二更,求订阅】 (第2/2页)
,目前各国生产的盘尼西林,都是玻璃小瓶装的药液。 而你的药则是白色粉末,这又作何解释呢?” 有问题的,就是好学的学生。 陈浩来就是给他们上课的,淡定的解释说明:“粉末状的青霉素,是更容易保存运输的。 各国不这样做,只是他们技术还不成熟,连规模化生产都没有做到,更别谈更好的保存运输了。” 众人将信将疑,似乎这样说有些道理。 可是最先进的列强国家生产出来的都很落后,凭什么陈浩拿出来的就很先进? 后勤科的战士补充道:“老总都说过,陈顾问带来的武器,比各国的都要先进。药品,当然也是一样的了。” 老总的称赞作为背书,显然是极具分量的。 此时,就是一直质疑的刘广玉,也不得不相信。 “如果从保存运输方面来讲,肯定粉末状,厚玻璃瓶,是更为安全的。” “盘尼西林原来的那种药瓶非常脆弱,一不小心就会磕坏碰碎,看起来这个更先进一点。” 医生们交头接耳的议论,此时也不质疑药品的真实性了。 纷纷表达了赞同,仿佛之前质疑的不是他们。 张志远明显松了一口气,药品没问题那就好。 他提议说:“既然是好药,那咱们就赶快赶回去给伤员用上。 现在好多伤员的伤口都已经感染发炎了,正在发烧的都有七八个,要是不能及时治疗,有的就得考虑截肢了。” 一打仗就有死亡和受伤。 能到野战医院里来的,基本上都是重伤。 因为伤口感染发炎牺牲的战士,数量非常多。 救人如救火,一刻都耽搁不得。 刘广玉立刻赞同道:“对对对,既然药没问题,那就赶紧用。 这段时间,经我做过手术的伤员,下了手术台,却因为伤口感染牺牲的就已经有十七个。 要是消炎药早一点到来,他们就都能活下来。” 医生和护士们都有些沉默,在此之前,因为伤口感染不幸病亡的战士,数都数不过来。 如果有药的话,他们或许都能活下来。 眼看众人急匆匆的要回去用青霉素,陈浩开口道:“不行,还不能用药。” 众人扭头看他,张志远更是问:“为什么?” 陈浩牵着马绕过众人,边走边说:“青霉素有过敏反应,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用的。 在用之前,张院长得把你们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集合起来,先了解过敏反应和用法。” 张院长都愣住了,有这种情况吗? 刘广玉不客气的质疑道:“青霉素是最好的消炎药,我在法兰西的医院实习过,从未听说过有过敏反应,你凭什么这样说?” 别人可以质疑他的长相身高,但绝不能质疑他的专业。 刘广玉就是学医的,他看陈浩像是个军人,或者其他什么职业,绝对不是个医生。 一个外行指指点点胡说八道,是他绝不能容忍的。 青霉素过敏反应,是经过许多临床实验总结出来的,这在后来的西医里是常识。 陈浩正在思考如何解释说服他们,身后传来一阵马蹄声,老总带了一个警卫员追了上来。 “老总,你怎么来了?”陈浩惊讶道。 老总翻身下马,把缰绳递给旁边的警卫员: “我来看看药用的怎么样,得把你当老师一样,让他们跟你好好学。 本来,老总是要叮嘱一下张志远的,可是之前因为晋绥军要到访,一下打乱了思路忘记了此事。 后来一想起来,便赶紧带人追了上来。 老总观察觉得陈浩是个顺毛驴,顺着他,捧着点,就非常好说话。 可要是有人不识相,非得跟陈浩对着来,把人惹火了。 受到损失的可不是单独的哪一个人,而是整个八路军全体。 老总是绝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特地来给陈浩背书,告诫众人好好学,收着点脾气。 张志远大冬天的额头上都出汗了,老总虽然一句重话也没说,但表达的意思实在是再明确不过了。 这个陈浩能让老总亲自来背书,地位实在是有够高的。 他在八路军待了五年了,也少有见到如此的事情,可见陈浩在老总心里面地位非常之高。 张志远赶紧附和:“那就照老总说的来,把全院的医生护士都召集起来,听陈顾问的讲解。“ 他这话一说,众人心中一震。 这位英俊的年轻人,年纪轻轻担任顾问一职,能得到老总的认可。 院长也要听从对方的发号施令,实在是有够厉害的。 可既然发话了,那就只好照做。 PS:求推荐票,求月票,各种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