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 老狐狸发飙(三) (第1/1页)
言非庐有一句话说得很对,闻承礼的嘴巴就是个大漏勺。 能说的,不能说的,只要他一开口,什么事情都别想瞒得住。 替儿子求娶季云蓁一事,陆氏写曾经信询问过闻敬,他当时并没有反对。 季沐清的确得罪过他,但季家人的品行端正,季大姑娘也是京中有名的才女。 若是最不成器的儿子能娶到这样的媳妇,对他自己和闻家而言都是好事。 但闻敬很清楚幼子是什么德行,这桩婚事自家多半是一厢情愿,因此也没有太过认真。 没想到老四对那季家女竟有如此执念,居然连这种事情都敢做! 万幸他没能得手,否则闻家恐怕再也难有安宁。 陆氏可想不了这么多,她之所以如此激动,纯粹就是担心儿子这辈子栽在一个犯官之女身上。 闻承礼的胳膊被她的指甲硌得生疼,当着父亲的面又不敢呼痛,只能瘪着嘴道:“我就是气不过,季云蓁凭什么看不上咱们家啊?所以才想着把她弄出来的。” 陆氏松开手:“那这事儿和夏家三姑娘又有什么关系,她为何要打你?” 闻敬也道:“季云蓁呢,被你们弄哪儿去了?” 闻承礼最怕的人是父亲,自然选择先回答他的问题。 “人被夏三姑娘抢走了,听夏家的小厮说她也想报复季云蓁。” 陆氏骂道:“岂有此理!一个小姑娘家如此嚣张霸道,张口闭口都是报复。 再说她抢也就抢了,为何还要动手打我闻家的公子?!” 闻承宗和闻承德从震惊中醒过神来。 夏闻两家势不两立,这些年他们每天都在琢磨该怎么搞垮夏家;夏家人也一样视他们为眼中钉。 可即便如此,两家依旧维持着表面上的客气,从未公开撕破脸皮,更别说直接动手。 夏三姑娘究竟是真的嚣张霸道,还是想要暗示些什么? 闻承德道:“公然带走季云蓁,夏三姑娘就不怕旁人怀疑夏家与季家是同党么?” 闻承宗嗤笑道:“二弟别忘了季沐清是个什么罪名,这种时候撇清关系还来不及,谁还上赶着去沾惹?” 他的话让人无法辩驳。 卖国的罪名没有人能背负得起,位高权重的夏家也一样。 夏三姑娘带走季云蓁,反而没人会往那个方向想。 毕竟是一母所出,闻承宗显然比闻承德更加关心幼弟。 “父亲,此次四弟的确是莽撞了,但他也吃了教训,您看是不是……” “这话你得让他自个儿说!”闻敬讥讽道:“十五六岁的人整日吃喝玩乐不务正业,难道被外人揍一顿突然就出息了?” 陆氏从他的语气中察觉出危险,却已经来不及阻止了。 “老大老二,你们俩把老四带下去,亲自动手打他二十板子。” “父亲——” “父亲——” “老爷——” 闻敬冷声道:“谁敢求情,或者打板子的时候留情,那就四十,再不行就八十!” 闻承礼正打算放声哭嚎,顿时给吓懵了。 他的话还没说完呢,除了夏三姑娘,还有兴安王世子那个混蛋也掺和进来了…… 闻承宗和闻承德哪里还敢劝说,一人一边挽起闻承礼的胳膊,把他架了出去。 陆氏气得说不出话,扭过身子不想搭理丈夫。 闻敬轻声哄道:“夫人还真生气了啊?” 陆氏一边抽泣一边说道:“妾身快四十岁才得了礼哥儿,当初为他险些连命都搭进去。 他幼时体弱多病,模样也生得秀气,妾身难免偏疼了些,老爷连这也容不下么?” 闻敬轻斥道:“惯子如同杀子!这孩子再不好生调教,将来必成祸端!” “老爷休要危言耸听,礼哥儿是幼子,顶立门户光宗耀祖自有他几个兄长。 况且他一向胆小,能惹出什么大祸?” “妇人之见!” 陆氏不想与他争吵,擦了擦眼泪又道:“男孩子要想成熟懂事,靠打板子怎么行,还是得娶亲。 咱们尽快给礼哥儿娶个媳妇,也能让他早些把那季云蓁给忘了。” 同样是妇人之见,这次闻敬觉得妻子的话还挺有道理。 有些男人还真是得娶了媳妇才会懂事。 “夫人有人选了?” “这不正在打听么,有了眉目妾身自会告知老爷。” 闻敬点点头:“如此甚好。” 其实照他的意思,给老四说亲,就别总想着什么温婉贤淑的姑娘,而是应该找个厉害的。 如果他与夏宁则不是眼下这种状况,他都想替儿子求娶夏家那位三姑娘。 可惜了…… ※※※※ 回到皇宫,奉皇先去了一趟德安宫探望太后。 他虽不是太后亲生,但也感念她多年的抚育,母子二人的感情一直不错。 陪太后说了会儿话又一起用过晚膳,奉皇回到了自己的寝宫。 宫女伺候他洗漱,换了件舒服的袍子,他才问立在一旁的安公公:“太子到了么?” “回陛下,太子殿下已经在偏殿等候多时。” “叫他过来吧。” “是。”安公公躬身走了出去。 奉皇歪靠在软榻上,示意宫女们退下。 其实他已经累得不想说话了,但该见的人还得见,该说的话还得说。 不多时,太子言成邺到了。 他的年纪与夏怀珉相仿,唇上已经蓄了两撇胡须,看起来很是成熟稳重。 只可惜这些都是表面,没人比奉皇更清楚他有几斤几两。 “儿臣参见父皇。”言成邺行礼问安。 “阿邺坐吧。”奉皇指了指身边的椅子,声音沙哑中带着一丝慵懒。 言成邺鼻子酸酸的,父皇多少年都没有这么称呼过他了。 他忙不迭地谢了恩,坐到了那椅子上。 奉皇道:“朕离京几个月,朝中似乎发生了不少大事。” 言成邺后背发凉,身子越发坐得笔直,动作都有些僵硬了。 这几个月朝中就发生了一件大事,哪里来的“不少”? 父皇果然是不放心他,方才那么做是故意让他失了警惕心。 “季沐清与虞国细作勾连一案虽证据确凿,也该等父皇回来再发落。 没曾想他一心求死,是儿臣疏忽大意了。” “证据确凿一心求死,这话倒也不错。季沐清那耿直清高软硬不吃的性子,绝不会愿意被人糟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