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七章 崖上村的小环境 (第2/2页)
哥用这个传统的手工井盐腌制火腿,这个手法便是与著名的如出一辙。 悬崖顶上日照充足,同时因为崖底的水汽升腾,让这里形成一个独特的小气候,应该是适合火腿的熟成和发酵,难怪刘家兄弟生产的这款火腿会有这么特殊的味道。 但是还有一点没有弄清楚,那就是成熟的火腿里明显有一股酒香味,不知道这个酒味到底是从哪里而来。 刘家二哥说的方言很是晦涩难懂,只有通过小高的翻译才能够正常沟通。 小高翻译刘家二哥的话: 姚远瞬间醒悟: 刘家二哥听了小高的翻译以后,从房间的角落里拿出来一个透明玻璃瓶,递给姚远,示意他尝一尝。 姚远接过那瓶酒,打开盖子闻了闻,一股浓烈的酒香就扑鼻而来。 当下也不客气,找了个杯子就给自己倒了半杯。 顾冬雨在旁边连忙阻拦: 话说的有点晚了,心急的姚远已经往嘴里灌了一大口。 往嘴里灌了一大口白酒的姚远,没想到这个酒是那么的浓烈,辛辣的味道直接刺激嗓子,忍了一忍再也没忍住,刚刚喝下去的酒液就从嘴里、鼻孔中一下子喷出! 高度白酒从鼻孔里喷出,那个滋味已经不只是酸爽能形容了,瞬间眼里鼻涕就糊了一脸。 看到姚远的狼狈,大家忍不住就都笑了起来,当中小高笑的好像是最开心。 好不容易等那股难受劲过去,姚远喘着粗气: 刘家二哥憨厚的点点头,小高在一旁翻译着: 原来如此! 姚远眼睛就亮了: 刘家二哥腼腆的答道: 两千斤火腿,对于一个家庭作坊来说,这个数量可不算少了。 但是对于市场来说,这点量连个毛毛雨都算不上。 周围慕名而来的邻居,再加上县城里几家餐厅的订货,每年生产两千斤火腿就根本不够卖,也就造成了有些人想买的买不到。 而这款火腿一旦离开这个崖上村独特的小气候,恐怕放到别处,也根本生产不了,就算是同样的工艺、配方,估计味道也会大相径庭。 这个崖上村简直是个宝地呀! 本村生产的传统手工盐、刘家大哥独门酿造的烈性酒、二哥腌制火腿的独特手法、再加上这里的小环境,才能 造就出来这么一款珍品火腿。. 可惜了,这么一款珍品火腿,这么长时间以来就珍珠暗藏,不为世人所知啊。 每年两千斤的产量确实是个瓶颈,但是如果能想办法把产量提上去,相信这款火腿肯定能够大卖! 不夸张的说,这里生产的随便一个的两年以上的火腿,如果放在董氏私厨里,肯定会摆在前台最显眼的位置,放在一个镀银的架子上,会有一位身着整齐制服、头戴高帽的大厨,手握片刀,用最精湛的刀法把火腿刨成透明的薄片,再配上西域的蜜瓜给客人奉上。 而这一薄片火腿的价格,以董氏的尿性,恐怕得卖到百八十块钱一片,还得限量供应。 意识到这款火腿的市场价值以后,姚远心里开始有了初步的计较。 转头看向小高: 刘能兴那么精明的一个人,看到此时心里也明白,姚师傅这是有想法了,就在旁边助攻: ...... 鲁胖子和赵杰也在吃饭,还是在前几天吃过的那一家大河鱼庄。 他带来的几位勘探人员已经带着仪器装备、背着洛阳铲上山了。 没错就是洛阳铲,洛阳铲不只是考古、盗墓用的到,在地质勘探中用处更广,只不过人家地质勘探人员用的洛阳铲可能尺寸更大一些吧。 几位勘探人员为了节约时间,中午肯定不会来到餐厅吃个正经饭,每天中午就是啃几口面包,喝点矿泉水对付一下。 但是鲁胖子舍不得让赵杰受这种罪,山上条件太艰苦,干脆就开车拉着赵杰来到大河鱼庄。 先是沏上一壶好茶,坐在河边看风景,到了饭点,就让鱼庄给煮上一锅鱼,两个人优哉游哉地吃上了鱼火锅。 赵杰突然问道。 鲁胖子叹口气。 赵杰不解。 鲁胖子边吐鱼刺,边解释。 然后头也不抬的补了一句: 小两口说着悄悄话,头顶微风刮过柳树林,旁边大河浩浩汤汤向东流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