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七章:硅,完美半导体 (第2/2页)
打,钢铁框架,铁皮篷房已满是锈迹,车辆与劳工穿梭,人流如织,豪不设防。 安娜带了部模拟电话,摩托罗拉的大哥大,拨通之后很快来人,几个企业主一样的家伙走了出来。 仅他们这个程度,还无法结识里维斯这样的大佬,只是毕恭毕敬的打了招呼,就带进厂子里去。 10分钟之后,来到一处砖混建筑,头顶上不再是铁皮篷房了,厚实的混凝土封顶,主体建筑是两栋三层高的厂房,厂区大门被围墙封了起来,铁皮大门也是锈迹斑斑。 第一栋建筑,是产品的组装和封装车间。 林岭东扫了一圈儿就没兴趣了,这间工厂,连光刻机都没有,其领导人赫里尼克,最早是搞电子管的,主攻军事通信设备,国防,雷达,导航,大功率真空电子管搞得不错,员工最顶峰时,达到了700多人,也曾有过辉煌,可自从80年代苏联倒下之后,电子管没落,就逐渐垮丝。 前几年,才向晶体管转型,投资300万美元,在电子产业园投产新厂,新建了无尘车间,搞来40台单晶炉,开发各种半导体器件。 可技术贼拉胯。 林岭东问了一下,他自己都算门外汉了,可对方更加门外汉。 只能做模拟电路,诸如定时器,温控芯片,电相控制,滤波芯片,扫频芯片等等,手绘电路图,产品也局限于功放机,洗衣机,电视机配套,这都是他以前的设备直接拉过来,又旧又破,工业自动化都谈不上了,因为他们连单片机都不会。 这就是个典型的,转型失败的产业。 做电子产业,人才,极其重要。 人才的重要性无比重要。 一个关键性的人才,技术核心,远见卓识的领导,才是企业的生命力。 1987年,中国深圳,一个43岁的国企高管,由于工作中的决策失误导致公司损失200万,作为当仁不让的背锅侠,这个倒霉的中年男人被公司裁掉。 面对人生需要推倒重头再来的巨大打击,这个男人并没有就此落魄,而是筹集了两万块,在深圳一间出租屋内,创建了一家以代理港岛公司生产的交换机为主业的公司。 这家公司,就叫华为。 而同样是1987年,一个55岁的中国台湾老男人,作为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的第三号实权人物,由于对公司发展方向不满又无力改变,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本该准备退休安享晚年的年龄,辞去高薪工作。 毅然决然,回到台湾白手起家。 在年过半百的年龄,开始着手创建一家属于自己的半导体企业。 这家企业名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简称为台积电。 到了2000年,同样是一个52岁的老男人,因被台积电打垮出走上海,创办另一家高精半导体企业,这家企业就是“中芯国际”。 这行业,不限年龄,不限营销,不限局势,不限资金。 只重技术! 技术决定一切! 莫杜尔电子的领导,就是个典型的门外汉,被逼转型,一个做分立元器件和电路板的,硬着头皮往芯片转行,结果资金不够,只把前端产业链,晶圆制造厂和无尘车间建了起来。 后端产业链,光刻机,蚀刻机,等离子注入,封装设备,完全没跟上,这几大件核心设备购买下来,哪怕是5微米的技术,也得上千万美金投入。 本想苟延残喘,又遇见印度的债务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出口的路子彻底卡死,印度半导体产业哀嚎一片,就自然而然的倒下了。 厂子还在开工,帮其他人做点电路板之类。 老旧设备跳过不看。 直接跳到另一栋厂房,晶圆厂。 刚刚走到大门,就看见两个工人,推着一车3英寸单晶硅棒走了出来,直径7厘米左右,粗如一个保温杯一般,有半米来长,黑漆漆的,散发着晶莹的光泽。 “等等。” 林岭东将他们拦停下来,将一根单晶硅棒拿在手里,反复看了起来。 “工艺还不错嘛,纯度多少?” 陪同的人叫马德哈万,40来岁,是这间厂子的负责人,回道:“电子级的,9个9的纯度。” 林岭东直呼不错。 这黑漆漆的玩意儿,就是半导体的核心了。 铜,铁,是导体,可以完全导电。 木头,橡胶,是绝缘体,不导电。 那么半导体呢? 是只导一半的电吗? 其实不是。 它好玩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既是导体,也不是导体。 妙就妙在,它可以随意转化。 想让它导电,它就导电。 不想让它导电,它就不导电。 在同一块硅晶板上,只需要注入不同的原子,如砷,磞,磷,改变硅的极性,分离PN极,也就是弱点当中的正负极,就可以实现这一功能。 晶体管,其本质意义,就是个电路开关而已。 省去了正负两极耗材分离,更重要的是省去了正负两极的相互排斥,让它成为了电子设备的完美载体。 任何的电子设备,都离不开它。 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