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定国是会 (第2/2页)
/br> 当然了,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大家请过来,一起为隆武皇帝的正统性背书。 之前说的,都是对外,而何夕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却是对内了。 那就是换届。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去世。何夕与朱雄英在北京起兵,次年为隆武元年,一直到而今,已经是第五年了。 按何夕自己的说法,已经到了他的第二任首辅任期内了。 当然了,这一件事情,何夕自己不去说,没有人会去提醒何夕的。 毕竟,即便朱雄英内心深处,也觉得,何夕很有可能是说说而已。 但是何夕内心之中。却没有这个想法。 趁着这一次大会,何夕也要在人事上动大刀子。当然了,这种大刀子,更多是内阁以下,到不了内阁。 毕竟,何夕的内阁,人员大多数都很年轻,能用上几十年不止。 但是下面人就不一样了。当初在北京的时候,下面很多部门的尚书,都是赶鸭子上架,有些人是适应了。但是有些人并没有适应。 而今该处置也要处置。 何夕还要慎重考虑很多事情。 他甚至觉得是不是要将国是大会,设定为每五年一次,商议当前的重大的问题,并且换首辅。 形成惯例。今后大明都这样做。 想到这里,何夕就越发头疼。 到了他今天这个位置,后世的很多经验,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
他每一个选择,对未来有什么影响,他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尽善尽美的背后,都是他的殚精竭虑。 国是大会定在隆武四年,但是关于大会的邀请,却是隆武三年就已经发出去了。等待各地的回应。 ------- 隆武三年,对北京来说,是最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发起关中,与广武会战。一系列战事奠定了北京的胜利。而也在这一年,燕王得知了帖木儿想要东征的消息。 果断决策,先发制人。进攻,察哈台汗国。 而察哈台汗国的根基,就是疏勒。当然了,他们已经不叫这个地名了。 燕王与帖木儿打了一场,耗时数月的疏勒会战。 首先是,燕王先进攻。 察哈台汗国,根本没有想到,根本就是一场脆败。丘福作为先锋,打到了疏勒城下。蒙古人叫哈实哈儿。当时在大明这里,这里只有一个名字就是疏勒。 只是这一座疏勒城,到底不是唐代的城池。充满了异域风情。准确的来说,阿拉伯的味道。 其实,疏勒城并不坚固。 最少,在燕军看来并不坚固。 燕军火器水平,比起南北两军任何一军的主力都不行,甚至比北军二线军队,也是差了不少。 但是用来摧毁疏勒城,却并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燕王按住,不需攻破疏勒。 原因很简单,燕王要在疏勒城下,与帖木儿会战。 而今燕王与帖木儿之间的问题,与当初河间之战,北军与南军的问题差不多了。 如果单单论精锐战力,燕王本部加上北军支援原本的一个团的兵力, 是绝对能对帖木儿军进行碾压的。 但是燕王本部汉兵,乃是他的根本所在,双方加起来,不过数万。而蒙古征召兵虽然多,但是本质上战斗力与帖木儿本部战斗力,相差不大。 如果将战场撒在草原上,燕王并不觉得自己会输,但是赢起来却不是太方便的。 而如果将战事聚集在一点,在燕王准备的预设战场之上,燕王对帖木儿有十足的把握。 燕王最怕的,不是别的。而是帖木儿不来。 但是帖木儿终于还是来了。 说他不知道燕王想法,没有猜到燕王想做什么,是不准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