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左传》与《周易》(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左传》与《周易》(三) (第4/5页)

的龙和汉水的龙雌雄各两条,用以驾车。孔甲不能饲养,又找不到豢龙氏。当时陶唐氏已经衰弱,后来有个叫刘累的去向豢龙氏学习驯龙,以此事奉孔甲,能够饲养这几条龙。孔甲嘉许刘累,赐他为御龙氏,替代豕韦的后代。后来有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偷偷把它剁成rou酱呈给孔甲。孔甲不知是龙rou,食后觉得味美,就让刘累再弄些来。刘累一害怕就逃跑了,逃到鲁县落脚,范氏就是刘累的后人。"魏献子接着问:"那么现在为什么没有人驯龙养龙了呢?"蔡墨回答说:"凡物都有它的管理者,官员要不断完善管理的办法,日夜不停地思考。一旦失职,官员就要丢失性命。管理事物的官员世世代代从事同样的事业,这些生物才会聚在一起听其豢养。如果遭到丢弃,生物就会隐藏潜伏,抑郁而不生育。因此国家有五行之官,世代继承氏姓,受封为公卿,受祭为贵神。木官之长叫句芒,火官叫祝融,金官叫蓐收,水官叫玄冥,土官叫后土。龙,是水中生物,水官既遭废弃,所以龙再也不被人所生获。不然,《周易》里会有龙的说法,在《乾》之《姤》里说“潜龙勿用”,在《乾》之《同人》里说“见龙在田”,在《乾》之《大有》里说“飞龙在天”,在《乾》之《夬》里说:“亢龙有悔。”在《乾》之《坤》里说:“见群龙,无首吉。”又在《坤》之《剥》里说“龙战于野”。如果龙不是时时可见,谁又能做出这种描述呢?”

    这里记载的是一次在晋国绛城的郊外出现了龙,晋国正卿魏献子就龙的问题请教大夫蔡墨(史官)。蔡墨解释了一大通,从以龙为姓氏的渊源,讲到设立的官职上,及水官的废弃,所以龙也捉不到了。在解释中并引用春秋《周易》文本里《乾》与《坤》两篇里凡是涉及到龙的句子内容,来说明古时是有龙的根据。蔡墨认为古时侯是有龙的,并以《周易》一书里出现有关龙的说法来作为依据。“如果不是早晚都见到,谁能够说出它们的状态呢”(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蔡墨引用《周易》一书里有关龙的句子,来回答魏献子问龙的问题,以增强自己认为龙存在过的说服力。这里虽然蔡墨错误理解《周易》里《乾》、《坤》两篇文章里出现的有龙之句,就认为古时有龙存在的依据。孰不知《周易》是用传说的龙作比喻,是让君子学龙的那种伸屈变化的本领。但蔡墨也不是用《周易》里的句子如那些史巫用于卜筮,毕竟是引用《周易》的文章句子在阐明他要说的事物道理。

    ⑥《昭公三十二年》:“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爱子也,始震而卜,卜人谒之,曰:‘生有嘉闻,其名曰友,为公室辅。’及生,如卜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既而有大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不废旧绩。鲁文公薨,而东门遂杀適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我们先看看这段内容的译文,便于更好的理解其内容。

    “赵简子问史墨说:"季氏赶走他的国君而百姓顺服他,诸侯亲附他,国君死在外边而没有人去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史墨回答说:“事物的存在有的成双、有的成三、有的成五、有的有辅佐。所以天有三辰,地有五行,身体有左右,各有配偶,王有公,诸侯有卿,都是有辅助的。上天生了季氏,让他辅佐鲁侯,时间已经很久了。百姓顺服他,不也是很合适吗?鲁国的国君世世代代放纵安逸,季氏世世代代勤勤恳恳,百姓已经忘记他们的国君了。即使死在国外,有谁去怜惜他?社稷没有固定的祭祀人,君臣没有固定不变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诗》说:‘高高的堤岸变成深谷,深深的谷地变成山陵。’三王的子孙在今天成了平民,这是主人所知道的。在《易》卦上,代表雷的《震》卦在《乾》卦之上,叫做《大壮》卦,这是上天的常道。以前的成季友,是桓公的小儿子,文姜所宠爱的儿子。怀孕时,妊娠始动就占卜,卜人报告说:‘生下来就有好名声,他的名字叫友,成为公室的辅佐。’等到生出来,和卜人所说的一样,在左手掌上有个‘友’字,就以此命名。后来在鲁国立下大功,受封在费地而做了上卿。一直到文子、武子,世世代代增加家业,不废弃过去的功业。鲁文公去世,东门遂杀死嫡子,立了庶子,鲁国国君在这时就失掉了国政,政权落到了季氏手中,到这一位国君已经是第四代了。百姓不知道有国君,凭什么得到国政?因此做国君的要谨慎地对待器物和名位,不可能随便拿来借给别人。”

    赵简子问鲁国鲁君失政,政在季氏却百姓并没反对,问是何道理?儒家认为春秋是个礼崩乐坏时期、也是政权下移的历史大变动情况,君臣易位并非偶然。史墨回答赵简子所问的问题时,却能够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并通过所讲述社会人世不同现象道理,以及引经据典来回答说明赵简子题出的问题。先引周《诗》里的句子,肯定自然界可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变化,所以人类社会“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也属正常现象。接着史墨又引用《易》书里(并非《周易》)《大壮》卦符号里八卦取象的认为,来说明君臣易位的正当性。

    “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这是以《大壮》卦里八卦取象所为人臣权势凌驾君主之上。如晋代杜预注(为《左传》一书作注):“《乾》为天子,《震》为诸侯而在上,君臣易位,犹臣大强壮,若天上有雷。”

    因卦术上的卜筮工具六十四卦符号里《大壮》卦里的八卦取象是“乾下震上”,上卦为《震》卦为雷象,下卦为《乾》卦取象为“天”、“君”等,故说“雷乘乾”。

    史墨所认为“雷乘《乾》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