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大耳贼,欲为王!(五) (第2/2页)
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 有高人解释说: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另外吗,大汉得火运而兴,木生火、火生土,古魏国居天下中,正得土运之气,故而魏必代汉也! 于是刘备大聚文武,认真商议一下,用什么称号最合适,没想一番商议下来,竟出现好几种意见: 蒋琬、董允、费祎等人认为,刘备霸业起于荆襄,理应称‘荆王’,或者‘楚王’,而且王国建立以后,最好定都于江陵城,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又有长江天险可依靠,最合适作为都城了! 吴懿、吴兰、李恢等人则认为,刘备在蜀郡称王,理应自称‘蜀王’,或者‘巴蜀王’,成都如今残破不堪,可以暂时定都江州城,待到成都城修复之后,再把都城迁移回来,而且巴蜀有山川之险,安全上更胜荆州许多! “楚乃春秋大国,幅员数千里,带甲百余万,主公自称楚王,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此言未必吧,楚国虽是强国,终究为秦人所灭,远不如蜀国更吉利,必能国运长久!” “楚为秦所灭,蜀国又灭于谁手,主公不如称秦王算了。” “暴秦灭,大汉兴,主公身为大汉宗亲,岂能自称秦王?” ………… “诸位稍安勿躁,其实称中山王也不错!” “闭嘴!” 双方各不相让,争论的极为激烈,而且越扯越远,把先秦两汉、三皇五帝都扯出来了,可谁也没说服谁,还差一点动手打起来了! 明眼人看的清楚,双方看似辩论国号,其实另有深意,凡是建议刘备称楚王的,都是荆襄籍官员;而建议称蜀王者,都是巴蜀籍官员,而都城在谁的家乡,谁就是地头蛇了,强龙也得让上三分!
争名为假,夺利是真,而通过这件事情,也暴露出刘备集团一个大问题,荆、益相争,内部不和,而内部有矛盾的集团,距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与此同时,有官员提出第三种建议,刘备乃中山靖王以后,最好是继承祖业,仍以‘中山王’为号,也算是名正言顺,有法可寻! 楚王、蜀王、中山王,三个王号摆在了刘备面前,究竟选那一个好呢? “诸位不必争论,此事容本皇叔思之,必有一个决断的!” “主公英明,必有高见!” 刘备挥挥手,制止了群臣的争吵,又闭目沉思了一会儿,终于做出了决断……三个全都不能用,原因则比较复杂了: 历史上,中山靖王-刘胜有名好色,共有一百多个儿子,数十个女儿,后代更是不计其数,而且开枝散叶、分布四方,根本没有谱系可查的!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其实是扯虎皮、做大旗,要一个汉室宗亲的名分,获得有利的政治地位,至于是不是刘胜后代,恐怕刘备自己也不清楚! 称王建国之后,是要追谥列祖列宗的,也要修订家族谱系,如果追来追去,没追到中山王-刘胜的身上,岂不让天下人耻笑吗? 另外吗,中山郡位于冀州北部,恰好是魏国的领土,刘备自称中山王,岂不变成了曹魏臣民,故而这个称号不可取! 蜀王、楚王也不行,地域性太强了,刘备雄心壮志,要的是一统天下,岂能偏安一隅呢? 而且荆襄、巴蜀两地官员相争,无论听了那一方的,都会得罪另一方,进而加剧集团内部分裂,这也是刘备不想看到的! 因此思来想去,刘备力排众议,自己想了个称号--汉中王! 一则,刘备尽得益州诸郡,唯有汉中郡在曹军手中,以此作为自己的称号,就是要告诉天下人,自己一定打败曹军,夺取汉中之地! 二则,当年项羽分封天下,封刘邦为汉王,后又自称汉帝,开创了大汉四百年江山! 刘备本想自称汉王,又有僭越之嫌,于是改称汉中王,以证明自己是高祖子孙、汉室正统! 至于都城吗,等战事结束再商议吧,如果打赢这一仗,南郑、长安、许昌随意挑选,如果打输了吗……国家都不存在了,还选国都何用? “主公乃大汉皇叔、帝室贵胄,称汉中王最合适不过了!” “臣等参拜汉中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 “呵呵,诸位卿家免礼、平身!” 刘备做出决定了,谁还敢再反对呢,群臣纷纷表示赞成,这个称号起的好、起的妙、起的呱呱叫! 有一些脸皮厚的,还提前跪地行礼、口呼千岁,而刘备的脸皮更厚,也就坦然端坐受礼,俨然以王者自居了! 又找来一些精通历法、堪舆的官员,测算黄道吉日,寻找风水宝地! 最后做出决定,定于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在成都西部四十里龙泉山-云顶峰上,祭祀天地,建国称王! 而在称王的前五天,为了拉拢巴蜀士族,刘备举行了隆重婚礼,迎娶吴氏女为平妻,称之吴夫人,或者苋夫人! 又做新郎、又要称王,昔日的织席贩履小儿,算是走上了人生巅峰! 不过有句老话说的好:巅峰过后,也就是下坡路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